直到 1865 年,威尼斯還是奧地利領土的一部分
一切始於對義大利東北部島嶼的佔領。威尼托地區的居民因懼怕自5世紀起佔領歐洲的蠻族部落而逃往那裡。這些島嶼一直屬於拜占庭帝國,直到9世紀初威尼斯獨立。很快,所有島嶼的陸地都被佔領,城市需要發展。解決方案是跨越島嶼之間的水域。為此,威尼斯人開發了一套填埋陸地附近被淹沒區域的系統,從而縮小了島嶼之間的距離,開闢了運河,並獲得了容納更大定居點的空間。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位於東西方之間——、優秀的航海家和強大的軍事實力,這座城市從11世紀起便成為了繁榮的商業和海軍中心。直到葡萄牙人發現了一條繞過非洲通往東方的替代航線後,這一地位才有所動搖。 1797年,軍事實力已然衰弱的米蘭被拿破崙攻占,並成為奧地利領土,直到1866年才被併入義大利。
直到七世紀:島嶼的去處
在通往亞得里亞海的鹹水潟湖中央,65個小島構成瞭如今這座城市的基石。最初的居民主要以捕魚和採鹽為生——這對於保存魚肉和進行貿易至關重要。潟湖中最初的人口稠密地區並不屬於威尼斯如今的歷史中心。如今與聖保羅區和聖馬可區(威尼斯的主要街區)相對應的島嶼,正是在最初的定居點出現後才變得繁榮起來。
水之路徑
威尼斯將水變成土壤,現在正抵抗潮汐的報復
從9世紀開始:石頭上疊著石頭
隨著人口的成長,必須開闢新的建築空間。解決方案是擴大陸地面積,甚至透過填海造地來創造新的島嶼。這種佔領策略縮短了一些島嶼之間的距離,形成了運河,使建造更大的建築物成為可能。威尼斯直到810年才開始大規模的建設,當時裡亞托成為該市的行政中心。有關填海造地如何建設的逐步指南,請參閱下文:
1. 新的邊界是用木柱劃定的。這些木柱長3至4,5米,被打入地下的壓實黏土層-卡蘭托(caranto)。數千根埋藏或浸沒的木柱至今仍完全浸沒在水下。由於不與大氣接觸,它們不會腐爛。
2. 柱子頂部放置的木板用於支撐伊斯特拉(今克羅埃西亞)開採的石灰石塊。石基阻擋了水流,以便隨後從潟湖底部挖出的泥土能夠填埋在水壩和島嶼之間。
3. 當陸地到達大壩頂部(略高於水面)時,人們建造了磚牆,劃定了島嶼的新邊界。島嶼之間形成了狹窄的通道,並建造了連接它們的步道。即便如此,船隻仍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當今:遺產面臨風險
|
---|
新聞原刊於 超級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