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人大批移居海外由來已久,但如今已呈現出新的面貌。 2023年至2024年間,在登記移居海外的270萬名義大利公民中,約有87萬人將入籍。 (三分之一) — 出生在國外但取得 義大利國籍。數據來自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IDOS,基於義大利國家統計局 (Istat) 的數據。
這一趨勢揭示了一個超越經濟層面的問題。這些年輕人大多是移民子女,在義大利長大,在義大利學校學習,講當地語言。然而,他們卻沒有感受到自己身為義大利人的認可。
「即使他們在這裡出生長大,他們仍然被視為外國人。這使得他們更喜歡社會更加成熟、文化更加多元的國家。」IDOS 副總裁安東尼奧·里奇解釋道。
歧視導致離職
離開的決定不僅是為了就業。許多人表示,他們很難獲得公民身份,即使獲得了,也面臨歧視。有些人覺得自己像二等公民,阻礙了他們父母為尋求更美好未來而移民的融入計畫。
目的地選擇因國籍而異。根據IDOS的數據,45%的非洲人選擇法國,因為他們擁有語言和文化上的連結。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亞洲人中,72%的人移民到英國。另一方面,南美人則分為兩派,要麼選擇返回祖國(54%),要麼前往西班牙尋找新的機會(16%)。
錯失良機
研究人員認為,缺乏社會和政治認可導致這些年輕人選擇將自己的才華帶到國外。他們中的許多人受過高等教育,精通多種語言,並積累了豐富的國際經驗。
由於缺乏有效的包容性政策,義大利失去了在學術、創意和數位領域表現優異的優秀人才。對於一個快速老化的社會來說,這是一個無聲卻意義重大的損失。
里奇警告說:“如果沒有像徵性、情感性和政治性的認可,即使是成功的道路也會因深深的排斥感而崩潰。”
對老年人來說,離開成為了一種自我肯定和反抗。在其他國家,這些年輕人覺得自己並非因出身或外表而受到評判,而是因技能而受到重視。
這一趨勢向義大利當局發出了一個訊號。如果該國不創造真正歸屬感的條件,就有可能繼續輸出人才,而這些人才可能促進經濟發展,並鞏固一個更多元化的社會。
民粹主義與缺乏聯繫
除了社會排斥之外,諸如 Antonio Tajani現任外交部長,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疏遠。貶低義大利裔群體的言論無法與那些原本可以與該國保持情感聯繫的人們建立聯繫。
實際上,結果顯而易見:現在,即使是那些已經入籍義大利的人也不願與義大利保持聯繫。對許多人來說,留下來已經沒有意義。離開曾經是贏得尊重的一種方式,但在義大利的土地上,這種尊重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