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 不滿意使用有爭議的手段,就像他在獨裁統治時期所做的那樣
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或者 領袖,正如他所知道的那樣——可能是 第一位利用足球來推行受歡迎政策的領導人.
他也是第一個將世界盃視為其政府在國際社會面前宣傳的一種形式的人,國際社會質疑這位義大利政客的做法(其中包括強迫教師在課堂上穿法西斯制服和展示對意識形態對手的即決處決)。
在某種程度上, 領袖 他帶領這支井然有序的球隊在 1934 年組織並贏得了歷史上第二場世界盃冠軍。
墨索里尼認為,要讓自己永垂不朽,就必須對年輕人進行「教義教育」。——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工具是體育運動,尤其是足球。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的第一步是在1926年,當時他起草了授予他「國家足球控制權」的憲章:墨索里尼開始任命義大利足協主席並組織賽事。
他首次展現對足球的忠誠,是他爭取義大利主辦首屆世界盃。然而,1930年,烏拉圭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主辦國,因為它曾在1924年和1928年獲得奧運冠軍。由於這個拉丁美洲國家被選中, 領袖 他非常憤怒,沒有派義大利隊參加在蒙得維的亞舉行的首屆世界盃。
他只派了三名球探組成的小型代表團去招募「奧里翁迪斯」(oriundis),這是對在美國出生的意大利人兒子的稱呼。這便是墨索里尼奪得第二屆世界盃計畫的開端。
任務“奪冠”
在確保義大利獲得1934年世界盃主辦權後,墨索里尼委託義大利足協主席喬治·瓦卡羅承擔當時義大利最重要的非軍事任務:奪得世界盃。 「瓦卡羅,你的責任是奪得世界冠軍,」墨索里尼對皮埃蒙特人說。 “我不知道你將如何做到,但奪冠是命令,而不是請求。”
義大利隊最終於 1934 年奪得冠軍,其組建始於四年前的 1930 年世界杯,當時獨裁者的球探們列出一份“最終名單”,列出最優秀的“烏拉圭球員”,這些球員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後返回祖先的土地的(名單上有八名阿根廷人,包括路易斯·蒙蒂和六名烏拉圭人;1933年,即世界盃開賽前一年,阿根廷前鋒亞歷杭德羅·斯科佩利和恩里克·瓜伊塔也隨隊前往)。
隨著拉丁美洲球員在歐洲掀起波瀾,尤其是阿根廷球員雷蒙多·「穆莫」·奧爾西、雷納托·切薩里尼和胡里奧·利博納蒂,南美足球的吸引力也與日俱增。這三位球員的才華讓墨索里尼相信,大西洋彼岸還有更多球員值得「拯救」。
在阿根廷人和烏拉圭人中間,第一個也出現了 義大利-巴西 在歐洲創造歷史的球員:安菲洛吉諾·瓜里西·馬奎斯(Anfilogino Guarisi Marques),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菲洛(Filó)。他於1931年離開科林蒂安,加盟墨索里尼支持的拉齊奧隊。 1934年,在義大利主辦的世界盃上,最終成為首屆歐洲冠軍的球隊中有四名阿根廷人和一名巴西人:蒙蒂、瓜伊塔、奧爾西、阿蒂利奧·德馬裡亞和菲洛。
第二屆世界盃讓法西斯領導層欣喜不已,不僅因為它在義大利舉辦,還因為它採用了不同的淘汰賽制:每個階段的比賽都由一場比賽決出勝負,必要時將進行30分鐘加時賽,如果平局持續,則進行第二場比賽。點球大戰是萬不得已時才進行的。
政治廣告
墨索里尼以在義大利本土舉辦世界盃為榮,迫使瓦卡羅發起了世界盃史上規模最大的政治宣傳攻勢。比賽現場,相當一部分觀眾同情法西斯主義——觀眾很少為球星歡呼,大多時候只是高呼「義大利,領袖!」。在義大利國家隊(Azzurri)的展示環節,墨索里尼下令開始比賽,他強迫所有人,甚至包括裁判,在球場中央行法西斯式敬禮。
義大利國家隊所有球員都接受過軍事訓練,但墨索里尼施加的心理壓力遠比任何肉體折磨更可怕。比賽前,這位獨裁者會給每位運動員和教練組成員手寫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同樣的三個字:“不勝利,毋寧死”,這可是法西斯口號。
這則訊息可以有多種象徵、潛意識和隱喻的解讀,但這次卻直截了當,沒有使用任何比喻或委婉語。更衣室內外營造出一種荒謬的恐嚇氛圍。
在錦標賽期間,除了義大利淘汰美國隊之外,美洲大陸的另外兩支球隊也遭遇了失利:阿根廷不敵瑞典,巴西3-1不敵西班牙。在八強賽對上義大利的比賽中,西班牙隊雖然有七名球員受傷,但仍逼平對手(雙方各進一球),最終不得不進行第二場決勝負的比賽。
隔天在同一球場舉行的附加賽開賽時,勝負已分。西班牙隊六名先發球員缺席,他們在義大利隊的暴力襲擊中全部受重傷。
場上還有另一位裁判,但球場內,墨索里尼依然在發號施令。因此,瑞士裁判雷內·梅爾塞特判罰西班牙隊兩次合法進球無效,理由是雙方均無越位,但判罰了傳奇球星朱塞佩·梅阿查的越位進球。
領袖 幾乎實現了他的願望。 10年1934月XNUMX日,星期日,決賽在首都舉行, 羅姆人藍衣軍團面對的是另一支技術較出色的球隊-捷克斯洛伐克。
儘管捷克隊知道自己實力不濟,但他們毫不畏懼。開場他們的表現遠勝義大利隊;比賽結束前20分鐘,他們率先得分,但義大利裔阿根廷球員雷蒙多·奧爾西在比賽還剩9分鐘時扳平比分,將比賽拖入加時賽。
加時賽進行到半小時前,總教練維托里奧·波佐將球員們召集到更衣室,這時,墨索里尼的特使從包廂走下來傳達了一條訊息。 「波佐先生,墨索里尼派我來告訴你,成功是你自己的責任,但如果失敗,願上帝保佑你。」他說。
波佐用他自己的方式向球星們傳達了這樣的訊息。 「我不在乎如何贏,但你們必須贏。或者乾脆摧毀對手,」他戲劇性地說。 「如果我們輸了,我們都會面臨非常糟糕的日子。」加時賽中,安傑洛·斯基亞維奧在意大利裔阿根廷球員瓜伊塔的助攻下,幫助意大利隊取得了勝利。
歡呼雀躍,主角們收到了一些禮物,法西斯的目標也達成了。然而,慶祝球隊勝利的慶祝活動卻預示著足球史上乃至歐洲國家歷史上的一個黑暗時刻。 1935年XNUMX月,墨索里尼入侵阿比西尼亞(現埃塞俄比亞),為此,他召集了三位「奧里翁迪」(Oriundis)——均為阿根廷人——前往前線:恩里克·瓜伊塔、亞歷杭德羅·斯科佩利和安德烈斯·斯塔尼亞羅。
拉齊奧對羅馬
但改變阿比西尼亞戰爭的不是這三支球隊,而是義大利首都最大的足球德比戰的結果,墨索里尼的球隊拉齊奧幾乎系統性地輸給了阿比西尼亞足球俱樂部 羅姆人,這三人曾效力的俱樂部。
貝尼托·墨索里尼想要雙管齊下。首先,代表義大利:奪取阿比西尼亞,因為阿比西尼亞曾在阿杜瓦戰役中擊退了義大利的入侵。其次,代表拉齊奧:派遣球隊的明星球員參戰,削弱對手羅馬。
2年1935月19日,在義大利俱樂部足球錦標賽開幕前一個月,軍隊就已動員起來。巧合的是,1935年XNUMX月XNUMX日,球員們得知了墨索里尼的計畫。三名阿根廷球員直接前往羅馬足球俱樂部體育總監文森佐·比安科內(Vincenzo Biancone)的家中,後者向他們保證:“放心吧,即使沒有你們,意大利也能在阿比西尼亞取得勝利。”
Biancone 親自陪同他們前往 領事館 阿根廷隊要求確保這三人第二天能早點到俱樂部的訓練中心泰斯塔西奧訓練——但這並沒有實現。球員們最終在領事館過夜,並於20月XNUMX日早上秘密驅車前往法國邊境的芒通,在那裡他們登上了一艘開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遠洋郵輪。
越獄的消息迅速傳開。墨索里尼下令,恩里克·瓜伊塔、亞歷杭德羅·斯科佩利和安德烈斯·斯塔尼亞羅被指控逃兵和叛徒;他們的雙重國籍被剝奪,並被終身禁止回國,這一懲罰直到他們去世為止。
但最終,墨索里尼的願望成真了:就在新賽季即將奪冠之際,羅馬隊卻在一夜之間失去了三位核心球員。面對這些球員的缺陣,羅馬最終屈居亞軍,僅落後冠軍博洛尼亞一分。
應墨索里尼的要求,國際足總於次年禁止這三名阿根廷球員為任何其他歐洲俱樂部效力,但他們均於 1936 年 XNUMX 月立即被阿根廷競技俱樂部簽下。
勝利或死亡
1938年,斯科佩利加盟巴黎紅星隊。其他兩人再也沒有試圖離開阿根廷(瓜伊塔和斯科佩利回到阿根廷國家隊效力,並贏得了1937年南美冠軍)。 「我們幾乎失去了所有曾經擁有的一切。再次移民?誰能保證這種事不會在其他國家重演?」瓜伊塔在49歲時去世,生活貧困,此前他曾在阿根廷南部的巴伊亞布蘭卡監獄擔任過監獄長。
1935年,1934年決賽中代表義大利出戰的左邊鋒雷蒙多·“穆莫”·奧爾西也回到了阿根廷,與獨立隊簽約。 1939年,他結束了職業生涯,效力於裡約熱內盧的佛朗明哥隊。
1938年,在法國舉行的第三屆世界盃上,墨索里尼保留了原教練維托里奧·波佐,並再次在每場比賽前夜向每位球員發送同樣的信息,簡潔卻“有效”的信息:“贏,不贏,死”。義大利隊最終再次獲勝,成為足球史上第一個兩屆世界盃冠軍。
通過 埃德加多·馬托里奧/滾石